当前位置:主页 > 平面设计

最新发布

三分构图法在人像和风光摄影中的运用
三分构图法在人像和风光摄影中的运用

构图是决定一幅摄影作品优劣的第一步。当中不涉及高深光学原理之余,一幅好的构图,甚至是让人觉得“漂亮”的唯一元素。要学构图,最基本的就是学习三分法则。所谓三分法则,即把画面划分成9个等分,成为一个“井”字。笔者在下面会用不同相片进行详解:  三分法则最常用于拍摄人像,就是将画面分成“上”“中”“下”或者是“左”“中”“右”三等分。三分法则的原理是,人们的目光总是自然地落在一幅画面三分之二处的位置上,将你拍摄的物品放在这些位置,效果会比位于中心位置更好,更能抓紧人们的眼球。  摄影时,如何可以将主体安排在这4个分割点附近,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拍摄主体在画面上的组织作用,令周围的景物协调感和联系感加强,视觉效果更好。  和阅读一样,人们看图片时亦习惯先由左向右移动,视线经过运动,往往视点落于右侧,所以在构图时把主要景物、醒目的形象安置在右边,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如上图的小朋友,笔者拍摄时就刻意将他移到了右上的点。  至于拍摄风景照时,三分法则亦可大派用场,例如是下图:  笔者在这相片,中亦刻意将情侣以三分法则,放到画面的右上角去,令人们的焦点在扫视芒草群后,落右上角的一对情侣身上,同时亦以他们做比例尺,影出整个原野的浩瀚。  如果拍摄的重点是大地或水面,地平线一般位于上部三分之一处。相反,如果兴趣点是天空,则可以把地平线置于下部三分之一处。总之,让主要部位占据绝大部分画面,这样的照片会具有最佳的视觉感受。  有时在我们看到的场景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被摄主体,但往往由于主体周围杂乱的环境,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结果主体的吸引力就被削弱了。  因此在风景照拍摄中,三分法则亦非常用,例如上图,笔者在张家界武陵源景区所拍摄石灰岩(这景点“开门见山”),到访的时候正值下午4、5时,阳光刚好射在中间的石灰岩上,两旁的暗位衬托出中间被阳光照射的石灰岩。拍下它的时候我除了运用上三分法,亦同时考虑了光线的运用,令整幅照片的立体感强得多,想象一下如果画中前后的石灰岩光线都是一致的话,拍出来的画面就平平无奇得多了。光线令整幅照片有了一个明显的焦点,并将观众的目光由此出发引导至整个风景。两旁的暗石灰岩形成一个天然画框,从而使中间的山岩更为突出。

4 次浏览
10种一看就懂的布光方法
10种一看就懂的布光方法

光线是摄影的基本,得到好的光线则可说是成功了一半。问题是,除了把灯光打在天花板、打在侧面、打在墙身,还有什么好方法呢?这里有10种很简单易懂的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1. 用手拿着两个闪光灯  直截了当,相当简单,却又有不错的效果。  2. Udi Tirosh  看起来是倒影,实际上是投影,来自杯子顶上的灯光。  3. Ragoem  透过高光及反光板,加上辅助光源,让花瓶每一条坑纹都能在画面中突显出来。

5 次浏览
什么是眩光
什么是眩光

当镜头正对阳光拍摄时就会有机会拍到炫光,阳光也会更照片变得高调,到底照片有炫光是好是坏?那就要看拍摄时对光和形的感觉了,大家就一起拿起相机来练习一下这一主题,从作业中交流学习。  什么是眩光  什么叫做眩光?  照相机镜头是由许多片单独的玻璃透镜安装在一起组合而成的,这些单独的玻璃透镜叫做透镜单元。明亮的光线通过照相机镜头时,一部分光线就会被这些透镜单元的各个表面反射回去。这种内部的反射能够引起一种幻影,并像影像一样出现在最后的照片上。  如果你想僻开炫光,尝试着遮挡光源,在镜头前的某个位置用手(或帽子、纸板)遮挡住光源方向。当然,要确保遮挡物足够高,否则它们会出现在取景器中。实际上,这就相当于使用了加长的遮光罩。

4 次浏览
微距拍摄技巧
微距拍摄技巧

作为摄影人时间越长,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微小细节会越来越感兴趣(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又不被大多数人所认知)了,进而我们就产生了强烈地将这些微小细节真实和清晰的拍摄下来的欲望。微小细节的拍摄就是微距摄影或显微摄影。  微距摄影,可以将一些看上去很平常的花草、静物和昆虫等都拍的娇艳欲滴、晶莹剔透和活灵活现起来,用“细微之处见真情”一词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是恰如其分!  一、心理准备  要抱定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微距摄影,可以说是“脱皮掉肉”的摄影活动,也可以说是“磨练心智”的摄影活动,还可以说是“大悲大喜”的摄影活动。之所以说“脱皮掉肉”,是因为你要在花草丛中斗酷暑,在暴风雪中战严寒;之所以说 “磨练心智”,是因为你要在于无声处听惊雷,在于无形中看精彩;之所以说“大悲大喜”,是因为你要承受更多的遗憾,要享受更多的惊喜。请朋友们慢慢体会!  二、器材准备  微距摄影绝不等同于其它摄影,你要准备相关的器材,这样你拍摄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1.熟知微距功能:现在的相机特别是数码相机一般都有微距拍摄功能,你一定要了解其操作方法和拍摄范围。了解拍摄范围很重要,若物体不在规定的范围,将无法准确对焦。如果你的相机不具备微距功能,那么你需要准备一片或几片近摄镜,这些近摄镜能起到放大作用,也可以达到微距的效果。  2.脚架和快门线:在进行微距拍摄时,镜头的放大率很大,轻微的振动都会影响图像的清晰,用脚架是必备的。有时使用脚架也无法保证绝对的稳定,因此还要使用快门线,这样可以将振动降到最低。  3.各种颜色纸板:在进行微距拍摄时,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可以采用不同的纸板来代替杂乱的背景。你可以多准备几种颜色备用。  4..细铁丝和喷壶:在拍摄花卉时,我们可以让花卉摆一下美姿,也可以提前沐浴一下。让拍出的花卉更为阿娜多姿,靓丽动人。

3 次浏览
外拍的时候没带着灰卡怎么办
外拍的时候没带着灰卡怎么办

如果大家对相机测光稍有认识,就会知道「18%灰卡」是准确测光的重要工具,但我们不会总是带着灰卡嘛,怎么办?简单来说,就是用你其中一只手,作为私家灰卡,永远带在身边。因为你手掌的色调并不会经常改变,所以这会是个不错的指标!  怎样做呢?具体来说步骤如下U  1. 在一个光线平均而稳定的环境下,把相机转为「点测光」及「手动曝光模式」,然后把相机镜头对准一张灰卡。  2. 设定 ISO 为指定数值例如 400 或 800,数字不重要,最重要是设为非自动。  3. 设定光圈快门,直至测光表归零,即是这设定对相机来说现在既非过度曝光,亦非曝光不足。  4. 然后以你的左手代替灰卡位置,记着合着手指,以确保点测光范围被手完全覆盖。  5. 看清楚现在的测光表,不论是稍高或稍低于正确曝光,那都是说明你的手掌在相对于正确是怎样情况。例如你是2/3级曝光不足,那么说去到其他地方,也可以手作测光,并同样调低至 2/3 级曝光不足,就可以达到正确曝光了。  是不是很方便呢?这是个有趣又实用的贴士呢!

4 次浏览
简单记住镜头、光圈小规律
简单记住镜头、光圈小规律

小清新  对于摄影初学者来说,光圈是你拿起相机首先要了解的第一个最基础的知识,他可以为你的拍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摄影不只是调整到傻瓜功能然后按下快门那么简单的一个行为。  光圈,相机中用F来表示,一般的相机的参为F1.8——F22已经足够平常的使用了。为了让你懂得如何在拍摄中更好的使用它,我们将用图片加规律公式进行讲解。  作品名称:期待 拍摄参数:F:1.8 S:1/30 ISO:100  1.8/2.8左右数值小的光圈,一般统称为大光圈适合拍摄小件物体。  针对大光圈,你只要记住一个固定的规律  大光圈(数值小)——清晰范围短(即景深短)——进光量大(相对所需曝光时间较短,可以在比较暗的环境下拍摄)。  如同上图,在室内(光线比较暗),用大光圈F1.8拍摄,只有前面的礼花是清晰的,整体画面非常明亮清新。大光圈的特性是突出主体虚化背景,容易拍出小资情调的图片。  简单记住镜头、光圈小规律  简单记住镜头、光圈小规律

38 次浏览
『国家地理教程』轻松拍摄漂亮照片:快门
『国家地理教程』轻松拍摄漂亮照片:快门

古罗马竞技场,罗马  和其他所有标志性景点一样,古罗马竞技场已经被拍摄过无数次了。但在这张照片中,Heather Perry使用长时间曝光的方法将建筑物虚化处理的效果却是前所未见的。  提示:每一张照片的曝光其实都是时间,一张照片既可以在数秒内拍成,也可能耗时超过一小时。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他们可以把时间作为创作工具。记住,快门速度是可控的,既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  黑海龟,墨西哥  在William Curtsinger的这张简单的照片中,慢速快门记录下了海龟的运动轨迹,同时瞬间工作的闪光灯“凝固”住了它的身影。结果观众可以通过这张照片感受到海龟划水的运动过程。  提示:使用闪光灯拍摄时,很多摄影师没意识到此时快门速度也是有用的。较慢的快门速度可以记录下运动过程,然后通过闪光灯将物体本身定格。这种技巧就叫做后帘同步。  野马,怀俄明  利用曝光时间可以拍摄到肉眼无法看到的景象。这张照片由夫妻二人组Eva Momatiuk和John Eastcott拍摄,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角度看到了这群野马,它们的马蹄、尾巴和鬃毛都呈虚化效果。  提示:使用慢速快门,同时让相机跟随运动物体的拍摄方法叫做“追随摄影”。追随摄影的乐趣之一在于摄影师永远无法事先知道结果会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经常能拍出肉眼无法看到的场景。  铁轨,新墨西哥与科罗拉多界

4 次浏览
摄影用光技巧详解
摄影用光技巧详解

圣·马丁渠,巴黎  光是摄影中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之一。没有了光,摄影师与相机都无法看到这个世界。但光线并不仅是用来记录影像的工具。Gordon Gahan的这张照片展示了光的力量——即使是最普通的混凝土隧道场景,也能成为美丽的摄影作品。  提示:拍摄光束时,最好将其他部分欠曝,以保证光线本身的过渡和细节。  内蒙古,中国  在James Stanfield这种充满爱的作品中,光线给这一刻增加了温暖亲情的感觉。场景中金色的柔和的光线,使观众的目光从孩子,转移到母亲,直到门外的动物。  提示:逆光拍摄,可以给头发、衣服或其他细节增加光晕效果。逆光拍摄时最好欠曝,以保留高光区细节。  大峡谷国家公园,亚利桑那州  糟糕的天气产生好的照片。最好的坏天气是暴风,往往会有穿过云层的太阳,照亮着场景中的一处。在Michael Nichols拍摄的这张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照片中,正是那一束阳光成就了这幅作品。  提示:做一个暴风猎人。如果你想在风光摄影上有所成就,最好在坏天气中取得成功。没有什么比一个万里无云的完美天气更乏味的了。  牛仔,内华达州

4 次浏览
如何拍摄彩虹摄影技巧
如何拍摄彩虹摄影技巧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彩虹。彩虹是光线通过雨滴、瀑布或水蒸气折射而形成的一道由可见光谱的色光构成的弧形彩带,外圈为红色,内圈为紫色。彩虹往往出现在和太阳以及月亮(尽管这样的彩虹极难看清)相对的方向,并且水面反射着太阳光。在一道主要的大彩虹外围还会形成一道隐隐约约、颜色排列正好相反的小彩虹。彩虹的宽窄与水珠大小成反比。  一场暴风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或太阳虽然照耀着,但远方已出现雨云此时,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要马上离开去寻找彩虹。发现一道(或更多)彩虹后,立即找好理想的前景,以使彩虹更突出。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使用三脚架,偏振镜则必不可少,像大多数专业人士那样采用包围法曝光,特别是拍摄彩色正片的时候。拍摄负片时可使曝光过度一级,如果洗印出来的照片上彩虹的亮度不够,还要准备与照片制作人争执一番。为了追求最佳效果,最好去找一家熟悉的图片公司制作。  找一个下雨、下雾抑或阴云密布的地方,要么是瀑布或喷泉处。转身背对太阳,直到头部阴影正好在你正前方,此刻,你正好处干背阳面。伸开双臂,与身体两侧分别成90度角。彩虹将出现在你手臂前方45度角处。大致估计,应该在手臂和阴影的中间点,约45度角。在这个范围内,从背对太阳的那一点起大致42度角的位置,就是彩虹出现的方向。一道小彩虹还可能会出现在51度角处,并有可能被拍到。除非太阳位王于地平线上小于42度角的地方否则是不会在地平线上看到彩虹的。

13 次浏览
如何选择测光方式?深度解析测光原理
如何选择测光方式?深度解析测光原理

你会测光吗?哪种测光方式好?点测真的那么重要吗?说起这个问题,在坛子里也算是热门话题了,很多迷失在书本和现代相机复杂的测光功能里的朋友常常感觉到非常困惑。我也是这种迷失者之一,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不知道要如何对待相机上的各种测光方式,在自以为是的对测光方式进行了一番的大大调整和应用后,却发现死得很难看,相机自己设定的区域测光方式是最佳的,自己的增减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测光方式的都不是很好的。  索尼α-100 40区蜂巢式40区测光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摄影水平太差吧,简单的办法,把相机当傻瓜用吧,但是遇到光线环境复杂,没有把握的时候,只有用包围法。虽然没有什么,对摄影最终结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每次拿起相机的时候都有一点不安,心里始终对最终的效果没有把握,这不是好现象,没有事的时候再把安塞尔.亚当斯的《论摄影》重读,安大师的预先理论是我踏上摄影路途的入门指引,也是我梦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反复翻阅区域曝光法后,甚至那几句简单的列表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但是实际的应用却往往和意想中的何止千里之遥?!为什么会这样?相机的每一个测光方式对同一个环境测出来的都有所不同,以哪一个结果为基准?18%灰卡的测光是最准的吧,但是在很多时候,都很难用灰卡放在实际的场景中去测,照理说以这种情况下,相机里的点测是最为有用的,这大概是坛子里的大虾一直对相机有点测与否作为依据的最终心结吧。  现代的照相机,尤其是进入AF时代以后,相机的功能朝着复杂化和齐全化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台最低档次的机型,都拥有以前几年不敢奢望的技术和功能,也就是这复杂的功能,把大家的心也搞的复杂了,不过,功能多是件好事,而且,现在的功能越来越先进,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迅速的前进。  对于现代相机的测光评述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现代的相机的测光变得更加难以猜测,天知道电脑会以什么为基准得出结果,虽然它对场景判断的成功率远高于自以为富有经验的象我这样的高手,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很难全心全意地相信它。  相机的测光方式其实由来已久,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采用外测光方式,象禄莱的双反,康泰克斯的高级平视,他们都是以一个外感光元器件作为测光的依据,这种测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准的,它是在黑白片当道的时候出现的。大家都知道,在胶片中,以黑白片的宽容度和后期加工幅度最大,所以这种测光方式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确实误差太大,但却是适合当时的使用条件的。单反相机的出现是一个革命,它极大地提高了摄影的准确率和大大开拓了摄影的视野,日本的旭光学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潘太克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镜后测光单反相机,从而把相机的内置测光技术全面的推广普及开来,当时的想法是或者是技术条件能达到只用一个光敏元件对整个视野测光,这就是后来大家称为平均测光的最为基本原始的一种方式。相机上有了测光,比起没有测光的机器来说当然成功率大为提高,但是用户很快发现,这种测光方式的失误率同样非常惊人,它的成功率的提高只是靠很多很接近成功的但又有所偏差的结果来达到的,而在与此同时出现的相机内部的光敏元件只测中  后来出现了两者的结合,偏重中心测光,这时的相机可以在机内设计两个测光元件了,这种测光方式实际上还有很多变种。但是,在同一名字的掩盖下,倒是少有人注意,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中心偏重的程度和对中心面积的确定上。早期的相机各自厂家的设定都有不同,所以每一家的用户在长期使用后换一个品牌的话,都会感到非常不适应,以至于产生不好的想法。不过大浪淘沙,这一测光方式经过很长时间(20年以上)后,逐渐统一到光比75:25,中心7.5%(还有些为 65:35,9.5%)上面了。  偏重中心测光可以说是机械相机时代的统治者,当时几乎每一台相机上都有这种功能,熟悉F3,FM2的朋友对这种测光方式都应该很亲切。在当时看来,这种方式最为理想了,不过当时最为流行的测光方法是不管照的是什么,对着自己的手背测光,哈哈,这个直到现在都非常有效,但是很少看见有人用了,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种方式的弊端。  80年代的中期,尼康FA 的推出为测光方式的变化打通了一条新的道路——区域式测光。尼康费尽心机的新产品,它是后期所有相机的楷模,尽管这款相机技术尚不成熟生命相当短,但是,紧接着的AF时代,把测光全面提到区域式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由于电脑的介入,测光的区域也越变越多,而且在测光中引入了距离和色彩的判断,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商业噱头。不管怎么说在测光中加入色彩信息,可以避免现代相机中测光光敏元件的对蓝光和紫外线过于敏感的毛病,对于大面积单色块的场景测光有所帮助,但是很快发现对于F5这先进的方式相反的是,F5在对于复杂场景的测光,并不比其竞争对手的准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测光的分析评估的标准上,这种貌似完美的测光方式它的主要原则还是基于18%灰,尽管加上了色光敏感,但是在其分析系统中好像没有完全以色光为评估基准,还是以合成后的18%灰度为原则,难怪是换汤不换药,测出来的结果和原来系统差距并不明显。  尼康D70s 矩阵式测光

13 次浏览
共计26043条记录 上一页 1..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60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