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Office办公 >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基于课堂教学的PPT课件设计与使用
基于课堂教学的PPT课件设计与使用

伴随教育信息化的推广,PPT课件在课堂的使用成为常态,多媒体课件的课堂引入有助于以新形式传递教学信息,帮助学生思考认知,进而优化课堂教学。将针对课堂教学环境中使用的PPT课件展开分析,提出从设计到使用的合理建议,以期促进PPT课件与课堂教学更好地融合,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促进、辅助效能。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作为微软OFFICE系列组件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推出,现已更新至13版,功能更加人性化。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PPT做为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之一,掌握和使用相对简单,从大学到中小学课堂,PPT已经成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课件的首选。伴随着PPT课件在教学的常态使用,我们也发现这种使用渐渐进入一种疲态、惯性循环、简单封闭的状态,黑板搬家、照本宣科、信息量过大、动画夸张、搭配失衡、示范课的必备点缀……等等问题逐步积累,让人们对PPT教学应用的期望值大大下降,甚至很多人戏称PPT为“骗骗他”,如何设计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的PPT,如何让PPT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已经成为制约PPT课堂教学功能发挥的桎梏。1、基于课堂教学的PPT课件设计鉴于PPT课件应用教学的特殊性,其设计除了体现一般PPT演示文稿的技术性、艺术性外,更应彰显其教育性,体现教育理念、策略和人文情怀,PPT课件是教育、技术、艺术的融合,其设计以教育为主导,借助技术实现,辅以艺术美化。1.1、PPT课件的逻辑设计PPT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技术手段,技术是机械化的、被动的,人的思维是主管、能动的,技术如何应用完全取决于人的想法和具体行为,人的感性可以为理性的技术赋予感性的特质,赋予技术思维的智慧和情感的引导。基于课堂教学的PPT是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老师和学生,这就要求PPT的设计者(可能是学科教师,也可能是专门的制作人员)在设计课件最初就要确定好设计基调,即PPT要和课堂教学进行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相吻合,展示学科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服务于课堂需求,服务于师生需求,能够展示学科教师的教学策略、步骤,体现其教育理念,赋予技术人的能动性,赋予PPT教育理念和人文情怀,让技术根据人的需求而使用、发挥功效,避免技术反客为主,避免对技术的过于依赖。通过对PPT课件的组织安排,对PPT课件的逐步呈现,展现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即使是同一门课、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讲解策略和展示方法,体现在PPT设计上,便是逻辑安排的不同,打破同质化,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凸显教师的教学魅力,PPT所蕴含的逻辑是整个课件的灵魂。1.2、PPT课件的内容设计PowerPoint在英文中有“重点、要点”的意思,PPT设计从内容上也要体现出这个含义。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一个人如果同时摄入过量信息,处理信息的难度会增大,不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黑板搬家式的PPT将繁琐复杂的教学内容短时间呈现,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甚至迷航,鉴于此我们的PPT设计要符合相应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给予学生足够的信息加工空间。课件内容尽量去除或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元素,突出教学重点,将其转换为标题突出显示,对于段落性文本力求精炼概括,突出显示其中的关键字。与突出教学重点相符合的另一点就是简洁大方,PPT不是word文档的分页呈现,而是以更为简洁、易记的形式呈现教学要点。21世纪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图片拥有一种力量,不仅能够传递教学信息,还能够让学生围绕信息建立一种更加有效的连结。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注重将文字转换为表格、图片的形式,图即是字,即是教学内容,善于使用图文混排、图表混排的形式,使用视觉化的语言、符号帮助教师展示教学要点,方便学生的联想记忆。PPT 07、10、13版本推出的SMART部件,简单易用,可以帮助我们高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文字版到图示版的转换,体现知识的关联和层次性。相关绘图工具(如VISIO、MindMapper等)的绘图也可以直接插入PPT中展示。

170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