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平面设计

最新发布

室外人像摄影拍摄技巧
室外人像摄影拍摄技巧

当你拥有一款单反后,相信你会希望能够带着它多出去外拍的。而其中人像拍摄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  而现在这样的外拍活动也非常多,无论是各大IT门户网站,还是影像网站和论坛,都经常会搞外拍活动。因此我们有众多的机会出去进行室外人像拍摄,在参加外拍活动时,我们最好能够带上大光圈定焦头,以便保证更好的虚化效果,焦段在85mm-135mm的人像标准镜头为好,一般100mm焦段镜头适合拍摄带肩部的头像,135mm以上镜头可拍摄拍摄头像特写。  在去室外拍摄模特时,除了将自己的装备调到最佳状态外,我们还需要在拍摄时多加注意光线,因为室外人像拍摄虽然光线充足有利于拍的更加清晰,但得考虑逆光和光线太过强烈等,它们很容易导致模特脸上的阴影出现。另外相机得保持低ISO,以便保证更好的画质表现等。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几个室外人像拍摄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为模特脸上补光 请带好你的反光板  摄影是一门光与影的艺术,因此在拍摄模特时,我们要多注意光线的变化。为了将模特的脸蛋和身材更好点表现出来,我们需要考虑采光位置,一般侧光和侧逆光比较好。因为当阳光直射时下来时,光质太硬,会让模特的脸上呈现来讨厌的阴影。  拍摄室外人像的最佳光线时间是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3点之后,这个时间点的光线都不会太过强烈,并且是侧光,适合人像拍摄。另外就是阴天下,拍摄人像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天气。  那么当阳光过于强烈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带上反光板,我们知道强光容易导致模特的脸部阴影比较重,这个时候反光板就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了,可以给模特的脸上补足光线。  小心逆光照片 别让模特变成大黑脸  另外在户外拍摄时,还需要注意逆光环境。因为在逆光环境下,我们很容易把模特的脸拍成大黑脸,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其实如果你不打算拍摄剪影效果的话,在外拍时一定要小心在逆光环境下拍摄。解决的办法除了使用反光板之外,我们还可以带上外置闪光灯,然后根据光线调节闪光灯的输光量。  保证曝光更正确 利用好相机的点测光  正确曝光是拍摄人像时的重中之重,也是摄影里最为重要的。因此在拍摄人像时,为了更好的保证曝光正确,我们可以多尝试使用点测光,虽然其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但当你掌握了它之后,你会发现其给你带来的方便。

5 次浏览
观点:培养摄影眼
观点:培养摄影眼

很多人在学习拍照的过程中,总是不禁会自问:为什么同一个景,同一个拍摄物,我拍出来的作品总是平淡无奇,别人拍出来的表现形式总是更胜一筹?为什么我总是拍不出想要的感觉?为什么我拍的一直是这样,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突破?答案就在摄影眼的养成。  什么是摄影眼?  摄影眼是一种能看到可拍之处的观察能力,同一个景,经过您内心看到的,会不同于旁人看到的,把那些您内心看到的景拍出来,便是您独到之处。  摄影眼对摄影创作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好处就在可以得到自我突破与提升,并产生与别人不一样的特色差异。笔者认为,拍到前,必须先能看得到,这里说的看得到,是泛指一切包含有形无形的东西。看一棵树,可以是有形,例如树型,看一棵树,也可以是无形,例如在你的眼中,这棵树是一位年老的长者,或是一位保护、捍卫邻近小草的巨人,或是一把绿色火焰。无形包括拍摄物背后的意义、隐喻、想象力、拟人化等,你所看到的将会引导你的拍摄方式。  有形与无形,也就是文学境界中的写实与写意。用有形的眼光看一棵树时,你拍摄的重点可能会是在树型绿意,用无形的眼光看一棵树时,一棵树也许是位年老的长者,你拍摄的重点可能会是在年老的树皮纹理,像一位满脸写尽沧桑的老人,又或者拍摄重点是在那些被无数情侣刻画在树皮上的岁月痕迹;看一棵树是保护、捍卫邻近小草的巨人时,你拍摄的重点可能会是在一棵大树与脚下那些小草或邻近小树苗的对比;看一棵树是绿色火焰,你拍摄的重点可能会是在树干由下望 天,那股一柱擎天、誓烧天际的气势。上面这张相片拍摄于北海道大沼国定公园,当初因为联想到这些树就像一个家庭内的亲子在对话而拍摄。  如果我们按下快门前,看到的永远只是树型绿意,那么我们就会一直只拍下树型绿意,难以突破,跟别人拍的也没什么差异,如果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看到更多无形的东西,那么我们的拍摄方式将会形成与别人的明显差异,创作思维也将会源源不绝,如同一棵树将不再只是一棵树。  这是当宣桦开始学站时,我趴在地板帮宣桦拍摄的脚部特写。稚嫩的小脚、努力学站的垫脚尖、局部的特写,显示这是个多么重要的人生里程碑,这张照片如果我改拍的是宣桦全身以及把周遭环境一起入镜,便会张力尽失,无法产生一个明确的主题。  在笔者眼里,这条金属龙是活的,而且正奋力要冲向浑天仪顶端的天际。  如何培养摄影眼?

11 次浏览
轻松几招搞定特写人像
轻松几招搞定特写人像

   一、简单美丽与局部特写法  以最简单的构图方式去拍摄人物,只要让人物保持一点微笑,对着镜头就OK了。简单而美丽,这是拍摄头像的起步,相信对多数人像初学者是容易办到的。观察人物细致了,我们可以只表现人物脸部的一个局部,去突出你想表达的细节。  拍摄这类照片时构图相对简单一些,人物的脸部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但你是要保留整个头部?还是只取脸部的一部分?这和你需要表现的感觉有关系。在画面上,手的造型是经常用到的构图元素,你还可以在画面里加入花卉、头饰等元素丰富你的构图。  拍摄大头照需要仔细地观察人物的脸部特征,尽量去表现模特最完美的一部分。如果人物脸部比较宽,你就要尽量从侧面去拍;如果下巴比较长,你要稍微俯视一点去拍 ;如果她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那你不妨去拍摄表现眼睛的特写。  二、利用花草修饰  我们可以利用花卉、草木做为头像构图的一部分,这个时候需要注意,花卉草木的颜色要和整个画面相协调。当然没有花草,公仔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惟美画意  拍摄的时候,并不追求画面的清晰与质感,而是追求画面给人的感觉,有的时候照片看上去很“假”或者更有广告的味道,但这不妨是一种新的尝试。为了追求绘画的效果,在拍摄的时候,完全采用了逆光,这样拍出来,画面显得很平,也恰恰更接近绘画的效果。  四、调动模特的情绪  我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拍专业模特,因此,调动普通拍摄对象的情绪就显得很重要。为了提高成功率,你可以在拍摄前告诉拍摄对象,你想拍出什么感觉的照片,与她多做交流。另外,在你拍摄的时候,要不断去鼓励拍摄对象,一直要让她的注意力保持在你的镜头上,连续的拍摄,让她感觉拍摄的过程很快乐、很流畅。即使在拍摄过程中的有些时候她表现不好,你也要继续你的拍摄,多鼓励她,使她的表现越来越好。

8 次浏览
艺术人像摄影与婚纱摄影的区别
艺术人像摄影与婚纱摄影的区别

我们现在所谓的艺术人像。其实只是广义艺术人像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盈利为目的,向消费者提供有独特的摄影产品。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与其它商业摄影尤其与婚纱摄影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只有找出这种区别,才能避免把艺术人像与婚纱摄影拍成一个模式。  1、艺术人像摄影与婚纱影楼的的投资规模不同婚纱影楼一般投资规模较大。  店面一般处在城市的中心黄金地段,地价高。门市布置宽敞明亮,室内装饰、装修非常讲究,员工多,开销大,广告投资大,婚纱礼服、背景、道具投资也多。而艺术人像摄影的规模则小得多。一般以工作室的形式出现。室内外的装饰突出个性和创意。投资不大,员工少。门市小,广告多以新颖的软性广告为主。  2、消费群的区别  艺术人像的消费群与婚纱照的消费群有明显的区别。艺术人像的消费群年龄范围在 12-50岁之间。主要是年青女性,淡旺季划分不明显;而婚纱摄影淡旺季明显。一般以”五一”,“十一”、“元旦”、“春节”为旺季。淡季在二、三月份和六至八月份。  3、摄影师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个性、风格不同。  艺术人像摄影师在拍摄中注重个性,画面有一定的主题。婚纱摄影师对于画面的形式感和顾客在拍照时的表情注重较多。用光方面,艺术人像注重用光的新颖精到,而婚纱摄影注重“平”、“柔”。用色上艺术摄影较为夸张浓重,强调画面的形式感。婚纱摄影则注重画面整体感觉的和谐。  艺术人像摄影的常见风格与拍摄方法:  艺术人像摄影的风格较多。摄影诞生之后,首先出现的是画意派人像。随后又出现了写实主义摄影、自然主义摄影、摄影分裂主义、结构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抽象摄录等。现在主要的摄影风格有新古典主义画意人像、拉裴尔前派人像摄影、浪漫人像、另类人像和清纯靓丽人像。研究不同风格的艺术人像拍摄手法对我们在实践中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消费口味非常重要。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运用不同风格的艺术人像去参与市场竞争,是占有市场份额的利器。尤其对于那些资金不雄厚。想在大中城市立足的摄影者来说,多样化是一条捷径。在小城镇由于我们面临的市场不大。单一的摄影风格和手法,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因此更要不断地推出不同风格的照片来吸引消费者。下面我想把当前艺术人像摄影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各种风格的拍摄方法介绍给大家。便于读者借鉴。  1、拉裴尔前派油画人像摄影

5 次浏览
乔・麦克纳利经典传奇照片解密
乔・麦克纳利经典传奇照片解密

乔·麦克纳利这位美国最顶尖的商业摄影师,他的一言一行对于同行来说不仅堪称经典,他的言传身教更不知影响了多少职业摄影师的成长,今天,我们将他精辟的语录,让人醍醐灌顶的经典人像名作引入本文,通过乔·麦克纳利口述这些作品的拍摄趣闻以及经验教训——希望网友们在欣赏这位摄影大师杰作的同时,还能学到他那些真金白银的人像摄影绝技。  1、先接近被摄者  接近被摄者,是著名《生活》杂志摄影师 Alfred Eisenstaedt(阿尔弗雷德.埃森施塔特)的一个既聪明又简单的策略。他不会立即拍摄,而是上前请求被摄者允许他接近,并对自己的装扮进行无微不至的调整,拉直并不需要拉直的衣领,扫去一两根相机根本拍不出来的头发。他并不去做任何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如此打点一番后被摄者的外表不会有任何变化。但是……他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接触被摄者。  他消除了被摄者的戒备,他与他们更加亲密,这是信任的开始。他与被摄者开始了一种无言的对话。被摄者会觉得,“哦,明白了,他想让我看起来更好,试试吧。”然后被摄者开始变得喜欢被他拍照,也许不会像Sophia Loren(索非亚.罗兰)那样喜欢,但一定会大有起色。最后,他将拍到一幅成功的作品,而不是毫无生气的肖像。  如何拍摄这类照片:  对于一定年龄段的女性,特别是像Sophia Loren(索非亚·罗兰)这样标志又经典的美女,布光时一定要力求柔和。把光线想像成一条柔软的毯子,轻轻地包裹她的面颊,点亮她的双眸,消除阴影和线条。因为屋顶比较低(我们在一座酒店的会议室里拍摄)反复调整布光的结果是光源几乎连成了一体。  相机左边有一个柔光箱在她面部以上,另一个稍小号的在面部以下,但这两盏灯挤得如此之近,效果其实等同于一个超大号的柔光伞包围她的面部,让她在这种光线中得以光鲜靓丽,并让她的秀发更富于层次和深度。有时,我还会带上一块12英尺的丝布(或者床单)来罩住整个灯架。这样灯光就好像穿上了一件大号白罩衫,散发出无比柔软的光线。因为是两个不同的光源,我仍然可以对它们的方向和亮度进行微调。  这里我就要谈到一个重点。要充分满足外拍的需要,最理想的配置是为每一盏闪灯配备独立的电源箱,尽管价格高昂,且携带不便,但肯定物有所值。独立电箱供电不仅为闪灯分别调节闪光输出量带来便利,也避免了单一电箱带多灯头闪光瞬间电压过大容易造成断电的尴尬,同时多个电箱还为整个闪光系统出现坏件提供必要备份。我现在有14个电源箱和17盏灯。  2、寻找与众不同的机位  有一个大家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一切已经司空见惯,一切都已经拍过。那怎样才能得到一张与众不同的照片——特别是想要拍摄一个换灯泡的主题时?不妨试着爬上帝国大厦拍。就像拿破仑当年入侵俄国的时候想的一样,您肯定会觉得这能有什么难呢?其实困难很多。雨、雪、冰都是敌

18 次浏览
有效地使用广角镜头的建议
有效地使用广角镜头的建议

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家汤尼·斯比纳在最近出版的《新闻摄影采访任务》一书中谈到广角镜头时指出:“我认为,如何有效地使用好广角镜头并不容易。当一位摄影者使用广角镜头时,我能马上判断出他是否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摄影者。因为使用这种镜头比使用其他种类镜头更难拍摄出优秀作品。如果能够非常好地掌握这种镜头,就能拍出优秀照片,你将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许多摄影记者往往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使用这种镜头,他们实际是在尚无初步使用经验的情况下就企图超越。在拍摄成组图片报道时,不应只会使用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而不会使用这两种镜头之间的各种镜头。要有节制地使用广角镜头,并用35mm至300mm之间的镜头作为补充。应在提高照片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广角镜头,充分发挥广角镜头的性能,使它成为一只具有通用性的镜头。广角镜头的景深特别大,就是说,画面中的大部分物体都能拍摄清楚,这对我们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拍摄照片十分有利。35mm广角所以特别受人青睐,因为它所拍摄的照片变形较少,15mm或20mm超广角镜头,则有较明。显的变形现象,因此不适合拍摄新闻照片。  斯比纳积三十多年的摄影采访经验,曾八次采访英国总统就职典礼,四次采访罗马梵蒂冈教皇选举。他的照片曾获450枚奖牌、奖状(其中包括著名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他告诫摄影爱好者:“不要以为只要用上了广角镜头就能理所当然地拍出好照片。对摄影者来说,拍摄之前首先应该经常考虑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镜头。我是非常有节制地使用广角镜头的,常以其他各种镜头作为补充。鱼眼镜头只  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使用广角镜头,一定要事先考虑成熟,并从它的概念上加以理解,认为使用它可使照片具有更完美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就能使你接受新的挑战,从而提高你的照片的质量。”  在今天的新闻摄影报道中,记者们确实越来越喜欢使用广角镜头了。因为在他们争先恐后地围住采访对象时,有时也只能用广角镜头。在不能接近被摄主体时,记者们常常高举相机,使用20mm或24mm镜头从头顶拍照,经过放大剪裁也可以得到有用的照片。使用广角镜头的边沿偷拍,也是一个不打扰被拍对象的好办法,因为至少在目前,许多人还认为只有面对镜头时才会被摄入照片中。  有人认为24mm广角镜头是新闻报道的最佳镜头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景深极大,可以同时记录人物与环境气氛。但须记住,即使是广角镜头,景深也总是有限的,因此,学会使用超焦距拍摄法,比依靠景深有更多的优越性。  人们常说,广角镜头造成夸张的透视效果,远摄镜头则缩短被摄体的平面。英国摄影家罗恩·斯皮尔曼认为,透视效果只同被摄体与镜头的距离有关,并不涉及到焦距,只是因为广角镜头经常用于透视非常明显的狭隘场面,远摄镜头主要是从远距离拍摄,才造成了夸张的印象。他说:“如果你分别用广角镜头和远摄镜头从问一距离拍摄,那么透视效果将是一样的。”  对于上述观点,英国摄影家G.L.韦克菲尔德曾通过55mm标准镜头与广角镜头的对比来证明过。他用两种镜头在同一视点各拍一张照片,用广角镜头拍的较大视点的照片,显然与另一张大不相同。初看之下,似乎两张照片的透视不一样,然而实际这是一种错觉。  如果把广角镜头拍摄的负片的一部分,放大到同标准镜头拍摄的负片放大的照片尺寸相同,两者透视的一致性就一目了然了(如图6—1所示)。  关于近距离摄影的问题,韦克菲尔德指出:“广角镜头往往可以在很近的距离上调焦。例如,24mm平面算起的,实际上如的最近调焦点可近至250mm。由于这一距离是由胶片头前表面算起,远不足200mm。在这一距离内物距与像距之比约为8:1,这与55mm镜头在最近调焦距离上获得的物距与像距之比大致相同。”因此,韦克菲尔德认为,“如果不用接圈或皮腔,要把物体的影像拍得大一些,使用广角镜头并没有什么优越性。此外,由于使用广角镜头,镜头与被摄体的距离太近而很有可能使摄影师或相机的影子落在被摄体上面。”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斯皮尔曼认为,使用广角镜头时,靠近被摄体时用聚焦屏对焦非常容易,在远距离拍摄时就比较困难。但如果我们把广角镜头当标准镜头用,就不会遇到问题。对于近摄,靠聚焦屏对焦就像使用普通标准镜头在较远的距离拍摄一样方便。在较远的距离拍摄,景深往往是很大的,因此,只要靠调整距离标尺就能很容易地取得清晰影像——判断上的错误可能要比一面观看聚焦屏一面调焦小得多。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建筑物等,必须使相机保持纵向的绝对水平,否则近视点会造成剧烈的透视变化,在照片上使垂直线产生严重的会聚现象。在取景器上这种情况往往并不一定看得出来,只有当负片放大后或幻灯片投影出来时,这个缺点才较为明显。

7 次浏览
散景摄影 朦胧之美
散景摄影 朦胧之美

“散景”(注:本文中的“散景”,就是我们常说的“焦外成像”,为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仍然保留“散景”这种说法),Bokeh,是一个最近让很多喜爱摄影的朋友相当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著名的徕卡镜头群中有许多支有著相关令人赏心悦目的“散景”,这其中有75mm/1.4 Summilux M,80mm/1.4 Summilux R,50mm/1.0 Noctilux M,与35mm/2 Summicron Pre ASPH。尤其是这最后一支更有人称之为King of the Bokeh,散景之王 (注一)。  图一Leica M6 TTL, 75mm/1.4 Summilux M, Fuji Sensia at E.I. 100  如图一,在兰花背后的光斑形状就会与光圈开孔的形状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散景是在用大光圈长焦距镜头拍摄物体时,从物体背后的点状光源呈现出来的散景形状,一般人都是喜欢越圆的越好,而要越圆的形状,光圈的叶片数目一般来说是要越多越好,至于为何要叶片数越多越好是由于越多的光圈叶片会有比较像圆形的光圈孔。  当然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要吹捧徕卡镜头的散景有多么的好,事实上,很多的镜头制造商也开始将此一镜头的特性加入设计时的考量,同理,不止是徕卡的镜头,有相当多的日本名制造厂所出的镜头一样有出色的散景,甚至他们也将散景列为设计镜头的考量之一,举个例子来说,相当受欢迎的Contax 645中型相机在美国的英文版的介绍说明书中,就将Bokeh列为他们的镜头其中之一的优点。  由此可见,这个观念已经逐渐的形成。而本文是是想试著将这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字眼借由文字与图片介绍一下,让有兴趣的朋友多了解。  Bokeh这个英文单字初看就觉得它不是源自英国或是美国,没错,它不是正式的英文单字,它是自我们的邻国日本而来的,要念BOKEH,依英文的念法是 BOKE,然而这是转化的英文,所以它的正确念法应该是Bo-Ke,在英文的文字中要找一个接近这个Bokeh意思的字并不容易,真要找一个英文单字的话,Convolution可能是最贴切的了。  图二Leica M6 TTL, 35mm/2.0 Summicron C M Pre-ASPHFuji Sensia at E.I. 100 光圈f/2.0,快门1/250  Convolution是意指影像渐变模糊的一个过程,而真正的散景 (Bokeh) 也是于景深外的影像渐渐变为模糊松散的。景深是一个被很多摄影朋友忽略的重要概念,这或多或少与使用自动对焦相机与镜头所形成的拍摄习惯有些关系,由于自动对焦的精准,现代人的拍摄有时候就不再需要利用景深去弥补对焦时的失误,我们常见的自动对焦镜头的景深表尺时常是语焉不详的,更不用提变焦镜头,变焦镜头上的景深表尺可以说是  图三Leica M6, 35mm/2.0 Summicron   没错,好的散景是比较容易出现在长焦距的镜头上,可是我们在观察散景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长焦镜因前后景压缩后所造成的模糊美感与因长焦距镜头视角较小

12 次浏览
柔光箱的DIY运用
柔光箱的DIY运用

柔光箱配闪灯非常常用,有时大型的造型灯可以打出不错的光,特别是全功率输出的时候,商业摄影工作室里有许多种的柔光箱,闪灯制造商也会销售自己的柔光箱。  摄影师Rayment Kirby喜欢对打光效果做出自己的DIY,他的一些心得,或许对正在学习摄影的您有所帮助。  带有柔光箱的闪光灯是这幅作品的主光源,由一块塑料隔板置于闪光灯前方,在女孩身上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灯光效果,在女孩背后仅用了一盏灯作为补光,径直打到背景上,斜着勾画出女孩的轮廓。这束光也使她的黑色头发更加透气。如果不是这简单的厚纸板挡住的话,这盏灯所发出光将更散。主光也足以提供可以略微提亮背景的光线。  这张照片也采用带有柔光箱的闪光灯做主光。主光放置在偏右的位置,这个女孩几乎是半面受光。白背景被置于工作室天花板的灯完全照亮,由于漆成白色的工作室并不大,所以顶灯很容易照亮整个背景,主光和顶光反射相互补充,很好的为女孩的不受光的部分补光,因此没必要再去用更多的灯。我认为把事情做的简单些,某些情况下用尽量少的灯更好,这张照片就很好的体现了在小工作室拍摄的优势。  这张照片和之前那两张不同,带有柔光箱的闪光灯作为入射光,在被半透明布料反射后,光变得更柔,打得更远。女孩躺在放置在地上的红色毛皮上,不过如果反射光被用来照亮阴影,那么女孩的脸将会因此变得更红。这里就需要加强头顶上的背景光,减弱柔光箱的输出功率,如果把这盏闪光灯放于女孩的正前方,它将能减弱模特脸部阴影部分的红色。  这张是大型柔光箱在房间里应用的实例。图中有两个光,其中一个光全功率输出,另一个放在女孩右侧偏后的光勾勒出了女孩的轮廓的同时也打亮了她身体的右侧一部分,不过使用这类布光方案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主光调得太强,不然高光部分就过曝了。

10 次浏览
画意摄影技巧
画意摄影技巧

画意摄影流派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30年代早期终止。画意派主张摄影师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不依附传统模式。强调画面中影调、线条、平衡等美学元素的重要性超过照片的现实意义。当时,画意派很少采用类似拼贴、叠合等方式产生类似绘画的效果,而是通过直接的拍摄和采用特殊工艺的制作。  如果说在19世纪时,技术门槛还是画意派的天敌;那么如今,胶片时代大师们所面对的难关几乎变得不值一提。归根结底,画意的“准入证”并不高,凡是懂得画意本义的摄影师都可以做得很好——因为目前的技术手段和辅助道具都超越了前人的想象。但事实上,关于画意摄影——不管从业者在行业中的分工如何、地位几许,对这个题材一直多有保留。但在门类如此繁多的发展道路上,针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摄影师无一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得更美。在这样的背景下,“画意派”这个在胶片时代曾经一度辉煌,历经凋零的摄影类别,静悄悄地敲响了复苏的战鼓。  画意摄影的本质是什么?视觉艺术可否通过画意获得升华?  若说画意派摄影需要一个定义,毋宁说需要一个地位。事实上,建立在更高层次之上的审美需求,将画意类作品置于很玄妙的境地:与鲜活热辣的时尚摄影相比,似乎更为“阳春白雪”一些,也更为隽永;而与单纯的瞬态拍摄相比,则更具内涵。以个人的理解来看,画意摄影实际上就是:瞬态拍摄时间或空间场景绘画技法结合而成的摄影作品。一句话,若说瞬态摄影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为之做注脚;画意则是可以装点生活的道具,是可以关照审美享受的载体,应该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对画意摄影来说,“画”是一种形式,要把这种形式变为有意义的作品,就要把个人的观念融入照片里。因此“画意”首重“意”字,若只追求画面效果,忽略画面内的意图,也只能是一幅失败的作品。  两者比较,摄影是记录性大于可读性,一幅摄影作品不一定让读者赏心悦目,但其历史的传承使其具备了史料的价值;画作则是可读性大于记录性,画家把自己的意图更直接地倾注在画布上,以其艺术的独特价值吸引人们的目光。  学习画意摄影的根本就是对美学知识的积累,除此之外,还要有较强的图像软件操控能力。若两者都具备了,那么在画意摄影的天地里,长袖善舞并不是梦想。胶片时代的前人通过各类技术手段综合在一起创造了这一独特的艺术类型,但也只能靠独特的肌理与划痕来诠释摄影美学的点线面。现在,我们可以用大量的拍摄素材、丰富的技术手段将画作的“意”充分地表达在摄影作品里。画作的隽永,照片的记录特性,两者相加的结果会超越两者单独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这是一种照片和画作相加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怎么体现的?如何实现这种相加?  我从小学习美术,酷爱油画,接触到图像编辑系统的大千世界的时候,就产生了将美术与人像相结合的欲望。在逐渐的摸索中,通过经验积累和无数次的尝试,终于蹒跚着走出了画意人像的一条小路,下面浅谈几点心得,以与同好共享。  意”大于“画”

8 次浏览
怎样拍出顾客喜爱的和谐色调照片
怎样拍出顾客喜爱的和谐色调照片

在人像摄影的色彩搭配中一方面要求色彩与表现内容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还要求色彩与形态、肌理等要素在表现上的一致性。加入采用蓝色来表现热烈火爆的内容,采用红色来表现冷静沉稳的内容,显然都是不合适的。  人们对色彩和形状的秩序也有一定的心理需求。秩序调和是指把不同明度、色相、饱和度的色彩组织起来,形成渐变的有条理的或等差的、有韵律的画面,使原本对比强烈刺激的色彩关系因此而变得调和,使本来杂乱无章,自由散漫的色彩因此而变得有条理有秩序,从而达到统一、调和的效果。这种方法就叫秩序调和。比如雨后的彩虹,它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色排列组合而成的,非常和谐,非常美丽。在容易获得秩序的配色方法中,有一种叫色阶等差渐变法,它之所以能够产生一种具有秩序的和谐美感,是因为它采用了等差等比递增或者递减的组合方式,赋予了色与色之间一种被定量化了的秩序感,使人看上去感觉非常和谐有序,优美无比。可以肯定地说,有秩序就能调和。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大都认为过分刺激的色彩是不调和的,但是对于追求感官刺激的人来讲,却正能引起其心理共鸣而使其感到调和,得到平衡。根据这一事实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近似的色彩是调和的,而非近似的互补色彩,在人们具有某种心理需求时也会使人感到调和。当色彩搭配效果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时,也就是当色彩搭配的结构与人的心理效应相对应时,人们将不由自主的感受到色彩和谐带来的愉快,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和熟悉色彩搭配和谐的规律,了解主题表现的需要。商业人像摄影中还必须要研究不同对象的色彩喜好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地运用色彩。  一、通过色相变化的色彩搭配调和的方法  1、人像摄影中被摄体的颜色是无彩色系的配置时较易调和。如图1白色和黑色都属于无彩色,画面搭配很和谐。  2、任何无彩色与有彩色搭配都能调和,如果改变明度还可以取得非常明快的调和效果。如图2中紫色的背景与黑色的服装搭配,提高了其中有彩色紫色的明度更有利于二者间色彩搭配的和谐。  3、被摄体固有色的色相相同时,利用纯度、明度的变化搭配拍摄的人像摄影画面色彩较和谐。如图3,被摄者身穿黄色的服装,用黄色的背景进行搭配,使人感觉整体比较和谐。色相相同的搭配,要注意在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上寻求变化,所以画面使用了背景灯使背景与人物的颜色发生明暗变化。  4、邻近色彩搭配容易使画面产生调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一般要变化纯度或拉开明度值来增加画面的颜色变化。如图4,画面中紫色与蓝色构成邻近色和谐,通过面积对比、明度变化来突出人物。  邻近色相的搭配要有一定的变化,调和虽然会有较好的、统一的效果,但也要在明度和纯度上寻求一些变化才能得到更为丰富的色彩组合效果,如图5,衣服的黄色与背景的绿色搭配,背景的绿色的饱和度降低了增加了蓝色的成分,构成具有纯度变化的类似色和谐效果。

9 次浏览
共计26043条记录 上一页 1..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2605 下一页